2017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透水地面對海綿城市建設的作用一點也不亞于雨水收集的作用,城市道路是徑流及其污染物產生的主要場所之一,城市道路交通專項規劃應落實低影響開發理念及控制目標,減少道路徑流及污染物外排量。在滿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邊綠地空間落實低影響開發設施,結合道路橫斷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級道路的綠化帶、車行道、人行道和停車場建設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濕地、透水鋪裝、滲管/渠等低影響開發設施,通過滲透、調蓄、凈化方式,實現道路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
要建設好海綿城市,必須考慮和研究地面水、層間水的排出和在透水混凝土面層、水泥穩定碎石上基層及下基層、路基土層中的滲流問題。同時還需討論在車輛荷載的耦合作用下,透水混凝土面層孔隙中的交變超孔隙水壓對道路強度的影響,分析因超孔隙水壓的存在,對透水混凝土面層疲勞裂紋的形成原因和對壽命可能造成的影響。
此外,也要重視排水性路面的后期養護與維修。由于面層混合料大大孔隙率,路面在使用過程中,灰塵、雜物等堵塞空隙及車輛荷載作用將路面結構進一步補充壓實是空隙縮小,引起路面排水功能降低。道路管理者應技術正確地判斷并進行維護、維修,這樣才能保證排水性瀝青路面的功能正常并延長其使用壽命。
